伦敦奥运激战正酣,中国健儿捷报频传。在国人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人公开对奥运 漠不关心 ,甚至表达了对中国体育的某种 反感 ,指责举国体制是花纳税人的钱买的名,在这种体制下只有对金牌的膜拜,而没有对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当举重队出了 交白卷 和 夺银痛哭 等事件后,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奥运会是世界各国四年一度的体坛盛会,也是竞技体育的最高形态和较量平台。正如奥运会宗旨所言之 更快、更高、更强 ,想必没有哪个国家派运动员来伦敦是为了喝下午茶、开party的,既然来了,为的就是争金牌、拿冠军。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特征,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忽视这一点,以反 惟金牌论 为借口,否定国家备战奥运所做的各种努力,否定举国体制在培养运动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然有失公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一种体制优劣,光靠嘴上说说不能服众,最根本的还是要拿事实说话。以竞技体育为例,哪种体制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创造好成绩,帮助人类挑战极限,这种体制就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相对薄弱,要在体育方面迎头赶上,必须充分调动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而且已经为实践是卓有成效的。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去空谈举国体制劳民伤财,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大国,实在有些混淆视听。任何一种体制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文化传统和国情背景。我们的这种体制,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体育发展模式,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可有那么一些人,骨子里就只相信洋和尚才会念经,认为西方的那套体制就是最好,是惟一标准,并不断借此对中国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实际上,这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才是真正错误的。西方的体制我们不是没学过,但水土不服也很明显,足球就是实例,作为我国最早实现化运作的竞技项目,最终换来的却是国内联赛赌黑不断,国足水平一泻千里。对于我们的体制,国人应有自信,而且这种自信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如今世界发展多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对于不同的体制模式,各国都应有所借鉴,而非全盘否定。不可否认,以前西方在体育运动方面实力很强,可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这些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中国军团能够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刷新纪录,离不开我们的体制优势,以及对外国先进训练技术的积极萃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加入奥运会大家庭中,运动员的培养体制也应当更加丰富多样。如果实践证明中国的这套体制是有效的,这何尝不是我们对世界体育运动做出的贡献呢?诚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举国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运动员培养上,国家与地方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为地方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比如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衔接还不到位,一些主流项目的群众基础还略显薄弱,等等。但也要看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体制是完美的,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逐步化解这些难题。如今那些唱衰举国体制的论调,无非是唱衰中国论的又一变种,我们必须头脑清醒,走好自己的路自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