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3日讯(记者 王宏)银保监会日前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重点提出了六大要求,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业内专家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融入绿色金融发展大潮,应以控制ESG风险为抓手,建立整套标准,让信息公开,让管理机制体制去调整。此外,银行保险机构还应该开发出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实现自身运营中的碳中和。
《指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专家表示,《指引》将改变银行保险资金投资方向,推动资产变轻、变低碳。考虑到碳中和实现的难度,未来银行保险机构和全国碳市场,包括配额市场和CCER市场的结合度会大大提高。
全面务实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银保监会方面表示,为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指引》对银行保险机构重点提出了六点要求:
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明确董事会或理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加强投融资流程管理,做好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加强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
谈及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意义时,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人民银行在2016年发布的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增加对绿色低碳产业和生产消费模式的支持,引导资金进入到绿色低碳行业。银行保险聚集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和保险资金,所以要发挥出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作用。
其次,银行保险的资产里积累了大量的高碳资产,但高碳资产并不是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银行保险需要重新配置资产,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发展。最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保险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中之重,所以要发挥出金融对于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实现银行保险机构、体制、工具,以及相关市场行为的绿色转型。
李志青表示,2012年银监会曾推出绿色信贷指引,此次的绿色金融《指引》较之前更全面,更具体,更务实。
银行保险发展绿色金融应以控制ESG风险为抓手
银行保险机构应该如何顺应《指引》要求?李志青认为,银行保险机构转型的重中之重,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控制风险,特别是ESG风险。如何去防范、识别、监测、管控ESG风险?就要建立整套的标准,让信息公开,让管理机制体制调整。如果抓住这个重点,银行、保险机构应该能够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的大潮。
《指引》也指出,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中国人寿则表示,已将ESG评估纳入另类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流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续构建ESG投资管理体系。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银行将ESG管理融合进整体经营管理行为。
李志青还认为,银行保险机构应该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特别是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服务绿色金融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负债端,一个是资产端,包括大量的保险资金的投资。另外,银行保险机构还要做到,实现自身运营过程中的碳中和,将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碳中和运营影响出去,引领金融服务业碳中和的发展。
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会改变银行保险资金投资方向
《指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李志青认为,《指引》明确地提出要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这对于银行保险机构的资产而言会带来大大的改变。其中之一,是会改变银行信贷和保险资金投资的方向。未来高碳产业显然不符合碳中和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将其从投资组合中剔除出去。这样一来,资产会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绿色低碳。
保险方面,中国平安则做出承诺,未来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力争实现投资+信贷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银行方面,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有六大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总和达86776.57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48万亿元,为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
但李志青提醒到,要实现碳中和并不容易,比如要想计算出市场各种金融产品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存在工具上的挑战,以及不确定性挑战。因此要推动碳金融领域,和碳市场相结合的工具,能更好发挥出来。此外,还需要注意的误区是,碳中和不是零排放,而是近零排放,如果资产组合中有钢铁、水泥、化工等国民经济必须的行业,就可以通过购买碳汇等,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最终我们国家可能还剩下15到20亿吨碳排放没法减少,只能通过第三方手段,比如碳市场、碳科技等工具,尽可能实现碳中和。未来银行保险机构和全国碳市场,包括配额市场和CCER市场的结合度会大大提高。李志青指出。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