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来看,抛开疫情导致的特殊情况,一轮经济中周期大概会持续3-4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衰退期:经济和通胀同步下行,这是经济总需求最差的阶段,也是政策最宽松的阶段。标志是从通胀见顶回落到经济触底反弹,典型的就是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初、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一季度。
从经济增长来看,各项指标持续下行,GDP逼近政策底线,PMI经常会从50以上的扩张区间降至50以下的收缩区间或者持续下行,直到达到最低点。社融也相对较弱,处于持续下行或者底部徘徊状态,但在衰退后期会先于经济出现反弹。比如2018年GDP持续下行,到四季度已经跌破当时6.5%的经济增长目标,PMI也在12月首次跌入50以下,社融也持续下行,在2018年12月达到最低点。又比如2021年四季度GDP也是跌到了4%的历史低位,PMI在9月首次跌破50,社融虽然有所反弹,但主要也是地方债后置导致的非周期性因素。
从通胀来看,整体通胀压力达到顶点后转向缓解,核心的PPI定基指数见顶回落,CPI非食品项一般也开始随之下行,即便CPI和PPI同比还处于高位也不是问题,从实体的感受来看,通胀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比如2018年10月PPI定基指数达到那轮周期的最高点,开启连续四个月的环比下跌,背后就是钢铁等大宗商品崩盘,CPI非食品项和CPI也同步见顶回落。又比如2021年10月PPI定基指数达到最高点,CPI非食品项也同步见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PPI同比依然在8%以上,主要是低基数造成,不能完全看同比,还是要结合PPI定基指数来看。
从政策来看,经过滞胀期的克制,这个阶段的宽松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经济需要稳增长,避免跌破底线,另一方面通胀也已经回落,不再是宽松的掣肘,所以央行通常会在这个阶段开启降准、降息等大招;房地产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通常是从一些小城市的宽松开始,逐步扩散到二线城市;一些类似保障房的稳增长项目也开始加大力度,整个政策都开始淡化调结构和防风险,明显转向稳增长。
比如2021年四季度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删掉了管住货币总闸门,然后不仅再次降准,而且连续20个月不动的LPR也首次下调,随后逆回购和MLF也随之下调,货币宽松正式升级。与此同时,各种稳增长政策也开始取代结构调整成为主流,比如适度放宽了碳中和的要求(避免运动式减碳,尊重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部分城市开始放松房贷政策(大城市中郑州首先调整,取消认房又认贷等),中央也明确提出要重启保障房建设等。
总的来说,经济方面持续下行、需求降至冰点,通胀方面见顶回落、通胀压力转向缓解;政策方面宽松明显升级、货币极度宽松,这就是衰退期的基本特征。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大类资产和A股的行业轮动会呈现什么规律?
在经济衰退期,大类资产配置的排序是债券>股票>商品。
债券一般会延续滞胀期以来的牛市,进入下半场,但由于这个阶段社融下行速度放缓,经济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所以债券牛市的波动会加大,整体不如上阶段的牛市舒服。
股票则会进入压力最大的阶段,风险远大于机会。一般在此之前股票已经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的上涨,所以此时整体估值依然相对较高,尤其是成长板块。而从基本面来看,虽然货币宽松利好股市,我们也经常说放水无熊市,但在放水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牛市。在降息等宽松大招的初期,由于正好是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时候,而且货币宽松的水一开始并不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所谓的宽货币无法转化成宽信用),所以对经济的担忧和利空往往会超过货币宽松的利好,股票市场反而走熊。
商品市场在这个阶段需求下行,如果供给端没有特别的利好,那么价格也会转向熊市。不过,商品市场近年来的基本面越来越复杂,供给端经常出现类似碳中和、俄乌战争这样的意外冲击,使其走势经常脱离宏观基本面,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完全用经济周期来判断。
比如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初,债券市场在通胀回落后先涨后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从3.04%下行到2.66%然后又反弹到2.9%附近,总体算牛市,但波动明显加大。股票市场则在短暂的反弹后迎来至暗时刻,全市场从12月开始持续调整,尤其是在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3月疫情反复后,市场出现恐慌性调整,这和2018年底内外交困下的调整有些类似,而在2019-2021年的非衰退周期基本没有出现过,这就是衰退期股市风险加大的一个直接案例。商品市场则是随着通胀的拐头而牛转熊,价格中枢大幅下降,但由于政策的强力干预,所以商品几乎在一个月内调整到位,后续又震荡上涨,所以整体呈现趋势不明、宽幅震荡的局面。
从行业表现来看,这个阶段股市整体风险远大于机会,几乎各个行业都面临调整压力。比如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31个行业平均跌了10%以上,沪深300跌了7%,31个行业中只有两个行业是涨的。在这种背景下,分析行业轮动的意义不大,最好的策略就是暂时先降低股票仓位,甚至直接清仓,尤其是估值偏高的行业。不过,如果风险偏好较高,这个阶段的后期反而是最好的布局时机,各个行业基本都会出现系统性的配置价值。简单来说,这虽然不是一个适合收获的季节,但却非常适合播种。
不过从相对收益来看,各行业还是会有显著区别。在市场整体走熊的过程中,除了自己有独立产业周期的逆势行业外(这个和宏观周期无关,无法基于投资时钟推断,比如猪周期下的养殖股),有几类行业相对抗跌甚至会逆势上涨。核心是两个逻辑:一是低估值,适合在股市整体下行时避险;二是基本面受益于频繁加码的宽松政策和下阶段的经济复苏。从这个角度看,两类行业较好:
1)银行、地产为代表的金融股。金融股比较适合衰退中期,核心逻辑就是估值低,而且受益于货币宽松。其中银行股偏稳健,比较抗跌,而券商股弹性较大,比较适合后期反攻。比如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31个行业平均跌了10%以上,沪深300跌了7%,银行股只跌了2.1%,房地产只跌了1.7%,主要是后期社融见底时反弹最快。
2)建筑、公用事业为代表的稳定股。稳定股比较适合衰退早期进行防御,到后期就不太适合了。核心也是估值低,盈利相对稳健,而且也受益于上游成本的回落。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不具备太强的长期投资价值,所以基本都是阶段行情,很难持续,不好把握。比如2018年四季度建筑和公用事业都曾有过阶段性的15%左右的板块涨幅,这在当时是有明显超额收益的。2021年四季度建筑和公用事业也是无数不多上涨的板块之一。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阶段性的机会,主要是受益于商品价格下行的,比如家电。其上游用到很多大宗商品,在前面的滞胀期会成本营收两端挤压,衰退期上游成本回落,能解决部分问题,会有修复。比如2018年9月到2019年1月,家电是除了受益于猪周期的农林牧渔之外唯一一个上涨的行业。(来源:新财学院 、巨丰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