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_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状与比较解析
好好
04-21
0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股权集中度相关知识,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

股份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自从诞生以来,随着经济的进展和制度的演进,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相应的,股权集中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历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相对集中阶段、高度分散阶段和重新集中阶段。

1.相对集中阶段。

最早成立的股份企业可能要算英国于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企业,用于垄断英国的海外 贸易并经营管理其东方的殖民地。到19世纪末,股份制度在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一切公共事业部门得到了进展,逐步成为了企业紧要的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的股份企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股份持有相对集中,在私人股东中,紧要是少数私人家族持有大多数股票,一般超过50%。由于是家族控股,所以此时的大财团都有私人家族背景。在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著名的私人家族就有杜邦家族、 福特家族、梅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这些家族控制的大财团在制造业、金融业、铁路及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均居于支配地位。

2.高度分散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大企业时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企业股票持有呈现高度分散趋势。在美国,从1929年到1976年,在大约一半以上的企业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约75%以上,在五分之四的企业中,私人家族的持股比例下降了50%多。以美国最大200家非金融企业1929年12月到1974年12月股东数目为例。1929年,在这200家企业中,有47%的企业股东人数在2000人以下,而1974年拥有同样股东人数的企业的比例只有4.5%;1929年拥有200,000—499,999个股东的企业占200家企业的比例只有1.5%,1974年该比例已上升到10.5%。这意味着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企业从1929年到1974年股东数量大幅度增加,持股分散化程度大大提高。

3.重新集中阶段。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企业、投入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入者逐渐崛起。它们以灵活的经营行为、广泛的业务范围、新颖的服务方式见长,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投入场所,从而吸纳了巨额的社会闲置资本。在此基础上这些机构投入者又将资本投向股票市场,成为股票市场的紧要交易者。随着企业股票逐渐向机构投入者手中集中和机构法人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大企业的股东主体亦由大量的个人股东转变为少数机构法人股东,企业股票持有重新集中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在美国,机构投入者的持股比重在战后初期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0年代中期进一步上升到40%,进入90年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构投入者比重首次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优势。1995年,美国机构投入者的持股比重已经超过50%,在最大1000家非金融企业中的持股率已从1987年的46.6%上升到57.2%,在个别大企业中的持股率已达到70%以上。在日本,战后初期个人持股的比例曾达到70%,但在以后的经济恢复和进展历程中,股票逐渐向法人股东集中,法人股东取代个人股东成为大企业股份的紧要持有者。法人持股的比例,1960年为53.2%,1970年为59.6%,1980年为70.5%,1990年为72.1%。在德国,机构持股的比例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包含非金融企业、保险企业、养老金和银行在内的机构法人持股比例,1970年为52%,1990年达到64%。

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股权集中度从相对集中到高度分散再到重新集中,经历了一个轮回。认清这一历史背景,对于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意义重大。其一,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知,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一定经济进展阶段与制度环境的产物。其二,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历程探寻其变迁的内在力量,也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给许多启迪和帮助。

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

在影响股权集中度的诸多因素中,有四种力量应受到特别重视,它们分别是企业规模、企业绩效、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以及政治力量。

1.企业规模

区别行业或同一行业内部的区别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所需的规模是区别的。但是如果其它状况相同,一般说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规模是与其竞争力大小正相关的。而竞争力越强,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越高,较高的市场价值会吸引众多的投入者,从而降低股权的集中程度。另外,当企业的规模变大时,如果一小群所有者企图保留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则面临着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第一,企业规模的变大意味着对更多资本资源的需求,这一小群所有者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钱得勒所谓的第一个现代企业———铁路企业的产生,就是因为铁路企业所需的巨大资本不是少数几个投入者可以提给的,这种资本供求的客观矛盾推动着企业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第二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就是:为了保留在企业中有效的、集中的股权结构,这一小群所有者必须向一家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富。出于正常的厌恶危机的心理,他们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企业的股份,这样对所承担的危机才具备补偿的作用。而股价一旦降低,就意味着企业筹资成本相对上升,从而阻碍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这两个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处于一个两难境地:要么扩大企业规模,分散股权结构;要么保留集中的股权结构,使企业难以扩张。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使得企业只能选择扩大规模和降低股权集中度,否则就无法生存。一旦股权出现分散化的趋势,股权主体也就多元化起来,这样一来当控制程度一定时,即使是较小比例的股份也可以控制大的企业。这一效应使得原来股权集中的企业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总之,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随着企业的逐步扩张,一般来说股权集中程度也就逐步降低,二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2.企业绩效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所谓的代理问题,即代理人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为最大化自身效用而侵占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激励不相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定完全重合,其行为动机或激励不统一。第二,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和有关代理人本身的信息极不相同。第三,契约不完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上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

为了治理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绩效,人们进展出了一整套企业治理机制。一般来说,企业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以所有者控制为核心,而外部治理机制则以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为核心,内外机制互相补充,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组合成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治理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企业治理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影响企业治理的紧要因素正是股权集中度,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证明了区别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治理从而对绩效区别的影响。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认为企业绩效对股权集中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者是互动的。因为股权集中度通过企业治理机制对绩效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股权集中程度是否适当是可以通过企业绩效表现出来的,通过绩效的变化可以促使人们对股权集中度加以调整,使之适合区别时期和区别国家的环境。从股权集中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股权集中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进展和制度的变迁不断调整的,而调整的依据就是企业绩效。而当今世界区别治理模式存在的趋同化趋势,从股权集中程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区别国家企业绩效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3.所有者的控制权偏好

钱得勒(1976)在解析经理式企业替代家族式企业的原因时认为,随着多单位工商企业的成长,家族要想继续取得对企业的控制就必须有家族成员成为专职的高管人员,否则会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信息的缺乏,逐步丧失对企业决策积极的作用。而实际状况往往是家族成员在享受职业经理成功的经营管理协调所带来的利润时,懒得在经理晋升的阶梯上多花时间了,于是企业逐渐变成了一个收入的来源,而非可经营管理的企业。而作为一个收入来源,家族也就没有必要把股权集中于一个企业。这样,最终导致了经理式企业的胜利。可以看到,钱得勒的解析并未考虑到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这一因素,从而使其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实际上,企业的收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容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非货币形态的收益与控制权相联系,故又称为控制权收益。正是由于控制权收益的存在,才导致了所有者对控制权的偏好,而所有者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区别,也就影响了股权集中程度。

控制权收益包含了诸如指挥别人带来的满足感,名片上印上“总经理”的荣誉感,当总经理可享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在职消费,以及可以影响企业所出产的产品种类所提给的效用。这些收益离开了控制权就无法存在,区别的所有者对控制权收益追求程度区别,反映在对控制权偏好程度的区别。所有者控制权偏好程度大,则企业股权集中度相应较大。反之,则相应较小,二者成同方向变化。哈罗德.德姆塞茨(1998)就指出在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和新闻媒体这两个行业中,股权集中度就高。原因就在于赢得世界冠军或相信自己能够有步骤地影响公众舆论,似乎就能够带给某些所有者这样一种效用,即使由此得到的利润要比在其他行业投入所能得到的利润低。

4.政治力量

一般认为,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分散的股权结构是技术和经济因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是一种标准范式。如果真的这样,在日本和德国为什么又存在区别的股权结构呢?对此马克.J.洛认为(1999),仅有经济解析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企业演进历程中的政治因素。金融机构对企业股权集中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出于对集中的金融机构的力量的厌恶,美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权力的作法,从而使伯利———米恩斯型的企业不可

避免的形成。而在日本和德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则强大的多,通过自己掌握的股票以及代理的别人的股票,它们在企业中与企业经理相互制衡,分离着权力,从而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国的状况同样可以验证政治力量在企业股权结构形成历程中的作用。中国股市当初创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因此在开始的几年,上市企业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占了绝大部分。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安危的关键部门,非关键部门比如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反映在股市上,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上市企业才逐渐开始了持股主体多元化与股权分散化的历程。由此可见,政治力量在股权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状与比较解析

(一)我国股权集中度的现状

1、股权离度集中

股权集中度一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即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企业总股份中所占比重来衡量。

我国第一大股东各股权比例区间企业数量及比例表

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 企业数量 占企业总数比重重

30%以下 333 29%

30%一50% 347 31%

50%一70% 370 33%

70% 85 7%

合计 1135 100%

由上表可见,我国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比例在30%以上的有802家,占全部上市企业的71%;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有455家,占40%;有85家企业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70%以上,占7%。另外据统计,调查范围内的1135家上市企业中,第一大股东股权占上市企业总股权的49.9%,第一大股东所占的平均股权比例为43.9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

2、国有股占比重大

我国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另一特征就是这些股权又紧要集中在国家和国有法人股东手上。据调查,上述1135家上市企业中,占上市企业总股权的49.9%的第一大股东中80%以上是国家机构和国有法人。这紧要由于我国最初股市融资的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及股票的计划额度制经营管理模式等因素。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不断进展和完善,但国有股比重大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中外股权集中度的比较解析

1、中日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解析

我国和日本都呈现出股权集中度高,社会公众股比重偏小的特征。从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这种模式下,上市企业的剩余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收益权)紧要集中于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广大社会公众股股东只能分享一点微不足道的剩余索取权。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做都是在这样一种极不对称的权利结构的支配下实行的。以”圈钱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上市企业,往往很难考虑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甚至产生冲突时,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控制威胁,大股东就可通过自己的控股地位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中国上市企业的运作看,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高股权集中度也导致了大股东控制上市企业、操纵上市企业利润、占用上市企业资产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据统计,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企业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根据上市企业2003年年度报告统计,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通非经营性方式侵占上市企业资金的余额为577亿元,尽管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的监督和经营管理已呈下降趋势,上市企业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仍很严重。

2、中美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解析

股份企业的两权分离形成了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美国分散式股权模式下,由于股东所持股份相对分散难以发挥股权的作用,委托代理关系往往会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的股权集中度高本不应有此问题,但由于我国许多上市企业的第一大股东紧要为国有股,而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体制大致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一一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又不可能直接对资产实行经营管理,要通过所有者的代表一一国务院,国务院又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逐层下放到具体的所有者代表一一各个部、省、市、县等具体政府机构,所以对国有股的经营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股东与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经营管理,而是一层层的委托,在这个历程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对整个国有资产的监督失控,实际结果也证明,我们这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格局使得最终所有者根本不可能有约束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问题使得上市企业的国有股主体缺位,从而产生了在分散式股权模式常见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美国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透明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可通过外部环境对代理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例如:美国的外部接管市场就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层产生很大的外部压力促进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我国由于证券市场透明度较低和外部环境及法制环境不成熟,依靠外部环境难以对代理人实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上市企业的股权还应相对集中并应有控股股东的存在,这样能使大股东有足够动力和能力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监督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相关内容

我国加强调控推动生猪保供稳...
我国加强调控推动生猪保供稳价---经济日报北京7月21日讯(记者崔...
07-22
经济大家谈:上半年国民经济...
经济大家谈: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
07-20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上半...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中国经济网北...
07-20
商务部: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
商务部: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人民网北...
07-20
商务部:上半年我国企业承接...
商务部:上半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0917亿元---中国经...
07-20
报告:我国国民金融素养水平...
报告:我国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地区性差异较大---中新网北京7月20日...
07-20

热门资讯

定期存折和定期存单有什么区别 定期存折和定期存单区别是存取次数不同、存款方式不同。定期存折不仅可以存定期,还能存活期,而定期存单只...
双色球中3个红球有奖吗 双色球中奖规则中,最小的奖需要满足猜中2个红球+1个蓝球或者猜中1个红球+1个蓝球或者猜中1个蓝球的...
银行卡单日限额怎么解除 银行卡单日限额解除方法是1、在网银上改动,一般在网银页面里会有对于银行卡的设定,可以改动一下转账的限...
循环贷款是什么意思 循环贷款是银行业常用术语,是指授信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一般是客户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就可获得一定的贷...
农行卡只收不付状态怎么解决 如果出现农行只收不付的情况,建议第一时间拨打客服电话95599,核实卡片的状态,如果是被冻结了,需要...
农行无卡取款四种方法 农行无卡取款的方式只有一种,即掌银APP无卡取款,只要登录农行掌上银行,点击无卡取款,按提示完成无卡...
龙卡和普通卡有什么区别 龙卡和普通卡的区别:发行对象不同、适用范围不同、类型不同。龙卡是由建行所发行的,而普通卡是储蓄卡或者...
微信可以绑定别人的银行卡吗 如果是未经过绑定和实名认证的微信钱包,如果对方愿意给你绑定就可以,但是支付如果需要手机验证,则需要对...
约转存期是什么意思 约转存期指的是在定期存款到期后,按用户之前所约定的期限自动把该笔存款重新转为定期,从而实现了续期存款...
翼支付95106怎么转人工 翼支付95106转人工的步骤:在手机里点击电话;进入电话后找到下方的拨号键;输入95106进行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