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上海疫情也牵动着全国半导体、电子产业链的神经。考虑到集成电路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疫情期间上海的集成电路工厂采用封闭生产模式,确保不停工不断供。最近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中,上海有超过60家集成电路企业被纳入,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大型芯片工厂开启封闭生产模式
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再到装备材料,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统计显示,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销售收入约占全国的1/4。尤其在制造领域,上海的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均是全国排名靠前的晶圆代工厂。
3月27日晚间,在得知浦东新区即将封控的消息后,数千名华虹集团员工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赶回了厂区、集结到部门。6000余人驻守工厂,开启了近一个月、芯火不熄地稳定生产。
华虹集团驻厂员工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说,用于芯片生产的物料保障非常关键,各类原料库存一旦低于40小时可用,就要协调采购运输,千方百计保证生产线不停。
为了保障正常生产运营,疫情发生后,央企中国电子旗下的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申请到了维系生产生命线的通行证,努力协调生产材料的按时、按量交付,保证生产供应不断档。为解决物流运输问题,积塔半导体还尝试在上海市外设立中转站,责任部门对每次班车到达时间进行追踪,逐一核对在中转站交接的货物。
截至目前,积塔半导体位于上海临港的工厂维持着98%以上的产能正常运转,3月份生产目标超额完成。据了解,上海的芯片制造企业多数维持高位运行,已恢复至常态的80%左右,龙头企业生产基本恢复正常。半导体咨询机构芯谋研究创始人顾文军表示。
包机搞运输 全产业链动起来
保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最近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中,上海有超过60家集成电路企业被纳入,其中既有中芯、华虹这样的芯片制造企业,也有盛美半导体、飞凯材料等集成电路设备、材料企业。
3月下旬以来,一天比一天忙碌。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翊说,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就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如果机器停了再开,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作为一家专业供应链管理企业,泓明的作用就是给各大芯片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备件和原料供应。
泓明供应链实施光刻胶包机运输项目。(受访者供图)
3月份以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泓明配合集成电路厂商,采用航空包板与商业包机等措施,保障集成电路生产原材料光刻胶的运输。从启动包机项目至今,泓明已完成近60吨光刻胶的运输,为上海和长三角的多家集成电路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从4月23日起,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测试材料企业泽丰半导体也恢复了生产。第一批到岗的员工来自浦东新区被划为防范区的区域,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都是派车把他们从家里接回工厂。泽丰半导体董事长罗雄科说。
罗雄科说,目前泽丰半导体有30多名员工吃住在厂区,睡在公司的办公室、会议室里。为确保防疫安全,公司还请了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每天上门给员工做核酸。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关爱员工、稳定军心,保障生产业务的连续性。
芯片需求仍旺盛 产品竞争力是根本
最近两年,芯片缺货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今年以来,虽然缺货现象有所缓解,但来自智能电动汽车等下游行业的需求依然旺盛。
今年一季度,我们的海外出口业务仍保持正增长。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芯片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该公司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研发业务,虽然研发人员可以居家办公,但没有相应的测试环境和设备,研发进度有所放缓。除了研发,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和仓库位于上海、浙江嘉善和广东深圳等多个区域,可以灵活调剂发货,富有弹性的产业布局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的影响。
罗雄科表示,虽然企业已恢复部分生产业务,但物流的畅通仍然是一个挑战。每天的上门核酸、员工的驻厂补贴,也是一笔不小开支。总的来说,生产成本有明显上涨。但只要能保证客户不流失,这些支出都是值得的。
成本上涨,主要是短期的供应短缺造成的。顾文军说,决定芯片企业长期发展的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科创板上市公司高管说,目前最盼望的是上海疫情尽早得到控制,公司在建的特色工艺项目恢复施工并投入生产,对中国芯的未来,仍然保持充分的信心。
记者:何欣荣、周琳、杨有宗
策划/编辑:储兴华